近日,交易商协会对多家金融机构启动了债券承销自律调查,其中包括3家银行。今年以来,交易商协会已对6家银行进行自律处分。
在鼓励直接融资的背景下,近年来银行更多地参与到债券承销中来。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债券承销业务竞争愈加激烈,违规行为也随之显现。
(资料图片)
低价抢市场
在本次交易商协会发布的自律调查公告中,被调查银行出现了多期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定价严重偏离市场合理水平,干扰了市场秩序,涉嫌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相关规定的情况。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上述问题并非首次出现。截至目前,交易商协会已经在2023年发布了多则自律处分信息,其中包括6家银行。同时,低价包销多期债务融资工具、影响市场正常秩序等,也是被处分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多期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定价严重偏离市场合理水平”主要是少数银行承销团队为扩大业务规模和获客,通过价格竞争吸引客户,这些违规操作不利于市场价格发现和资源有效配置。
“目前,国内债券承销市场竞争激烈,个别银行在承销业务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合理、承销信息披露不够规范、违规成本偏低等情况。”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称,“2023年初以来,国内少数银行出现了一些违规债券承销情况,主要是国内债券承销市场很‘卷’,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少数银行‘铤而走险’;亦反映出国内少数银行内部治理及承销团队的依法合规开展业务意识有待加强,且违规操作方面具有一定隐蔽性。”
2023年一季度,中国内地债券发行增势不减。根据数据统计,各类债券发行合计1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截至2023年3月31日,中国内地债券市场总存量达143.9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61万亿元。
对银行而言,债券承销业务能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综合回报率较高,因此,更多银行正积极参与到债券承销中来。
在此背景下,债券承销的问题逐渐显现。中国银行研究院梳理道,近年来,债券发行过程中“结构化发行”问题屡禁不止,在变相放大企业杠杆的同时增加了潜在的债务风险;债券市场中承销机构“低价包销”的现象突出,这在严重扭曲市场定价的同时导致了债券承销定价秩序混乱。机构在债券承销过程中存在“重承揽承做、轻发行销售”“重业务发展、轻合规管理”的问题。
债券承销市场机制仍需强化
近年来,为推进金融市场建设,监管层鼓励债券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2023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中亦提到,要强化债券承销、做市、投资者合格性等市场机制建设,加快多层次市场体系发展,完善金融债券宏观管理,提升债券市场韧性和市场化定价能力。
监管层对债券承销的管控也随之加强。2022年4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公司债券承销业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其中对债券承揽行为等进行了规范,如今《规范》落地已近一周年。
梳理《规范》修订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其中首要的便是规范了债券承揽行为。针对承销商“低价竞争”行为,《规范》重点修订强调在公司债券承销各环节均不得承诺发行价格或利率,不得将价格或利率与承销费用直接挂钩等。
另外,《规范》明确了主承销商核查责任,针对承销机构之间责任边界不清的问题,本次修订指出主承销商对公司债券发行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慎核查,对与本专业相关的业务事项履行特别注意义务等;明确限制了结构化发债,禁止发行人直接或间接认购自己发行的债券,明确禁止承销机构对“结构化发债”的协助行为,并强调债券发行过程中的信息披露等要求;同时,《规范》强化了承销机构内部管理机制,重点强调承销机构应建立内部问责机制、防范过度激励问题。
周茂华认为,下一步要释放国内强化监管职责,不断加强金融机构行为规范,维护市场正常竞争秩序,促进债券承销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