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活动 > 详情
张祝平: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Mtime时光网   2023-06-28 13:30:3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明确地提出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概念。“文化自信自强”的提出,既是对新时代十年文化建设经验的提炼和继承,同时又是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文化发展的全方位擘画、整体性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美好生活,文化浸润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这是新时代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也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由此,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资料图)

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国家话语权的争夺必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1世纪,世界上主要大国的竞争,不再像19世纪、20世纪那样主要体现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硬实力,更多地体现在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之争,争的是什么?争的就是人心,争的就是认同。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最核心、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当前,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还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这就要求我们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来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通过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不断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二)民族自信心的建立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鸦片战争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华文明一直在与西方文明抗争,中华文明节节败退。前人先后提出了技不如人、制不如人、文化不如人等论断,一种文化、一种文明面临灭亡的边缘,被共产党人挽救于危亡之中。随着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发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的宣告,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不仅仅使中华文明在军事上摆脱了颓势,在政治上摆脱了颓势,在经济上摆脱了颓势,更是在文化上摆脱了颓势。一百年前,我们正处于极端文化不自信心态之中不能自拔,一百年后,我们党的最高领导人庄严地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思想,并指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将文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一百年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化与国运兴衰的关系。他说,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坚定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关乎文化安全问题,关乎国运兴亡问题,也是关乎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问题。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从当年的吃不饱、穿不暖到今天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国家的经济总量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但是,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能掩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新的矛盾。经济与文化本来应该平衡发展、协同发展、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但是,由于之前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经济建设上面,一切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协同跟进。所以,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都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二、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作为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第一点要求。因为意识形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直接关系着人心的向背、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兴衰、政权的得失、国家的安危。一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推动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它作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抓紧抓好,必须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保持高度警惕,必须牢牢掌握宣传舆论工具,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善于用政治的头脑、政治的眼光审视和思考复杂的社会现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永远保持社会主义方向。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刻也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一刻也离不开崇高道德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国无德不兴,民无德不立。我们需要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三)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做好四个方面,即抓好精品创作工程、文艺普及工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和文艺人才培养工程。

(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以影视产业为例,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可以捧红一个导演、几个演员,收益额是投资额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人民的名义》耗资1亿元左右,拍摄完毕后湖南卫视以2.2亿元购买了5年全国独家播放权,该剧播到第18集时,新华社和人民网同时点赞发声。此时,20个省台竞相向湖南卫视购买播放权,湖南卫视以每个省台5亿元的对外卡房播放权,用2亿撬动了100亿的市场。《红海行动》投资5个亿,票房36.5亿,《战狼2》的制片成本2个亿人民币,票房将近56.8个亿。文化事业关系到全国亿万人民群众的福祉,要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建设,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能够复兴,国家民族才有希望、才有前途。”文化也是民族精神、民族信仰和社会观念,更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根本的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有的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至关重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我们爱自己的中华文化,是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表示,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内在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联大会上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作者: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教授)

相关资讯